在京津冀農產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保定市區域公用品牌“直隸田園”以一場“標準化突圍戰”引發關注。從田間到餐桌,從分散經營到統一認證,從“賣產品”到“賣信任”,這條以嚴選標準體系為核心的升級路徑,不僅讓保定農產品貼上“品質保障”的標簽,更探索出一條區域農業品牌化的創新范式。
一、嚴選標準體系:從“門檻劃定”到“動態護航”
1. 準入審核:51家企業的“通關密碼”
走進保定市農業農村局“直隸田園”的展銷中心,墻上懸掛的《區域公用品牌質量管控機制》格外醒目。據項目負責人介紹,品牌嚴選體系以“政府所有+協會管理+京東科技運營”為架構,設置了涵蓋生產規模、產品質量、企業資質等6大類32項指標的準入標準。
“企業申請掛牌需先通過‘三審三驗’。”保定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展示品牌管理系統后臺:企業提交材料后,系統可以匹配生產數據、檢測報告等信息,再由專家團隊實地核查生產環境、加工流程,最終由管理委員會決議。首批通過認證的51家企業中,既有安國藥都制藥這類龍頭企業,也有阜平硒鴿實業等新興主體,覆蓋設施農業、道地中藥材、綠色果蔬等十大產業集群。
2. 動態管理:質量管控的“長牙齒”
標準化并非“一勞永逸”。“直隸田園”建立“季度抽檢+年度復審”機制,對掛牌企業實施動態管理。記者在系統后臺看到,某企業因包裝標識不規范被扣分后,系統自動觸發整改通知,并在京東旗艦店頁面暫時隱藏其產品。“我們要求企業上傳生產日志,連澆水時間都要記錄。這讓消費者買的不僅是產品,更是透明化的生產過程。
二、標準化的“乘數效應”:三個維度的價值重構
1. 對產業:從“小而散”到“優而強”
在阜平硒鴿養殖基地,負責人算了一筆賬:加入“直隸田園”后,企業按照統一標準改建鴿舍、升級飼料配方,雖然前期投入增加10%,但產品溢價提升30%,進駐北京商超的渠道費降低20%。這種變革正在保定全域發生。數據顯示,首批掛牌企業年產值平均增長15%,蠡縣麻山藥合作社聯合體通過統一標準,推動9家合作社建立分級加工體系,帶動周邊2000余農戶戶均增收1.2萬元。
2. 對市場:破解農產品“信任困境”
北京市民李女士拿著“直隸田園”標識的產品告訴記者:“以前買農產品總擔心以次充好,現在認準這個標就放心。”這種信任感正在轉化為市場競爭力。
“標準化是破解農產品‘檸檬市場’的關鍵。”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專家評價,“直隸田園”通過可量化、可驗證的體系,將抽象的區域優勢轉化為具象的品質承諾,這在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中具有標桿意義。
3. 對城市:農業品牌的“戰略支點”
在保定市“十四五”農業規劃中,“直隸田園”被定位為鄉村振興的核心引擎。其標準化體系不僅服務于農產品,更衍生出“標準化+”模式:望都縣依托櫻桃種植標準開發采摘旅游線路,安國市將中藥材標準擴展至康養產業。正如保定市領導在品牌發布會上所言:“當‘直隸標準’成為京津冀市場的通行證,保定的農業優勢才能真正轉化為城市競爭力。”
三、從“賣產品”到“賣信任”:一場產業認知革命
1. 信任體系的“三級跳”
在“直隸田園”品牌展廳,記者注意到一組對比數據:傳統模式下,消費者決策依賴產地口碑(占43%)和價格對比(占35%);而“直隸田園”用戶調研顯示,76%的購買者將“認證標識”作為首要考量。這種轉變背后,是“三重信任”的構建:
技術信任:溯源技術確保數據不可篡改;
制度信任:政企協同的管理機制賦予公信力;
情感信任:吉祥物、包裝等設計強化品牌親和力。
2. 產業生態的“范式升級”
在競秀區某“直隸田園”掛牌企業的口中了解到:加入“直隸田園”后,該企業獲得北京餐飲集采訂單,年銷售額增長300%。這種變化揭示更深層邏輯:當標準化體系建立起市場信任,農產品便從“低附加值商品”躍升為“品牌化解決方案”,吸引資本、技術、渠道等要素向保定聚集。
“直隸田園”的標準化突圍讓人們對“標準化的邊界與想象”有了全新的認知,這既是技術層面的創新,更是農業經營理念的變革。當“嚴選”從質量控制手段升維為產業組織方式,當“信任”成為比產量更重要的生產要素,一條中國農業品牌化的新路徑正逐漸清晰。正如保定市農業農村局的相關負責人在采訪中所說:“我們不僅要讓‘直隸標準’護航京津冀的餐桌,更要讓它成為現代農業文明的注腳。”這場標準化戰役的終點,或許正是中國農業從“量變”到“質變”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