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編寫 胡敏文
每一年的一二月份全是各個地區、各個部門密集發布上一年度數據庫的潛伏期,這些信息從不同層面勾畫出我國經濟形勢的景象。在其中,耗電量與經濟發展、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是接近中國實體經濟的一項重要指標,也直接地映射出在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狀態。
拉長時間看,全社會用電量展現了一條整體上揚的增長曲線。2023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長速度6.7%,高過GDP增長速度1.5%。此外,三大產業耗電量持續增長,全方位超出相對應產業gdp增速,10年以來尚屬首次。
現階段電力工程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裝置之一,從工廠生產到人民生活,電力工程與經濟行為緊密聯系。那樣,各大產業的耗電量是怎么樣的?不同領域的企業耗電量水平如何?用電量中流露出什么樣的產業轉型升級?可以追隨電力數據,來體驗下我國經濟發展不同領域的“環境溫度”。
耗電量增長速度持續4年
高過GDP增長速度
依據能源局數據信息,2023年,全社會用電量9.22萬億千瓦時(度),同比增加6.7%。這已是2020年至今,耗電量增長速度持續4年超出GDP增長速度。
從用電量結構來看,三大產業耗電量均持續增長。2023年第一產業耗電量1278億千瓦,同比增加11.5%;第二產業耗電量6.0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加6.5%;第三產業耗電量1.6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2.2%。第二產業中,高新技術及高端裝備制造用電量表現優異,全年度耗電量同比增加11.3%,超出加工制造業總體增加水準3.9%,各季度同比增長率呈逐季上升態勢。
相比之下,在我國三大產業GDP增長速度分別是4.1%、4.7%、5.8%,在其中加工制造業提高5%。不難看出,各產業耗電量增長速度已經全方位超出GDP增長速度。
考量耗電量與國家經濟增長相互之間的關系,一個更為直觀的指標是電力工程交易需求彈性,即電力工程消費增速與社會經濟增長速度的比值。
整理歷史記錄發覺,中國在2000年至2011年間(2008年和2009年以外),每一年電力工程交易需求彈性均大于1,在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是經濟發展高速發展,與此同時用電量交易仍然處于高速發展。而2018年至今,電力工程交易需求彈性曾多次超過1,而gdp增速卻并沒有保持高速增長,顯然與2011年及之前的狀況各有不同(圖1)。
那樣,該怎樣看待這種情況呢?
接受證券日報編寫采訪的時候,悉尼科技大學專家教授、國際性能源結構轉型學會理事長施訓鵬覺得,主要因素可能在于二點。
一是電能替代深入推進。政府對于減少環境污染和全球環境治理承諾,促進電力工程交易變成首先選擇。就算產業布局不產生變化,這類電氣自動化所導致的電能替代,也會造成電力工程消費增長,但并不一定提升能耗。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通稱“中電聯”)公布的《中國電氣化年度發展報告(2022)》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一點。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電磁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例約26.9%,較去年同期提升1.4%,同比增速達到近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在全球主要亞洲國家名列前茅;預估2025年全國各地電氣自動化過程指數值做到80.2,電氣自動化過程由電氣自動化中后期成長過程進到中后期轉型發展環節。
二是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施訓鵬強調:“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和優化,尤其是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業轉型發展,一般對能源供應有更大要求。比如,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經濟’領域持續增長,高能耗大數據中心及虛擬貨幣‘井噴式’提高,大幅度拉高了總耗電量。”
近10年企業GDP能耗降低18%
雖然總耗電量持續增長,企業GDP能耗(即企業GDP必須電能消耗)依然在不斷下降。2013年~2023年間,在我國GDP增加了113%,耗電量僅增加了73%,每萬余元GDP所消耗的用電量由898度降到732度,減幅做到18%。
尤其以第二產業能耗強度降低較多。做為耗電量很重要的一部分,第二產業2013年每造就萬余元GDP會消耗1494度電,至2023年用電量下降到1259度,降低235度,減幅為16%(圖2)。
能耗強度下降,代表了產業結構和細分領域能耗強度完成雙向提升。一方面,這是中國能耗雙控的成效;另一方面,節省出來能源能夠不斷向價值領域遷移。
這就不得不提,電磁能在不同領域奉獻年產值的差別。造就一樣企業GDP,不同領域耗費的電量相差太大。從用電量結構來看,生活用電沒有直接發揮價值;第一產業農業用電特別少;第三產業耗電量不太高,企業GDP能耗比較低;第二產業通常是傳統制造業,耗電量貼近全社會用電量的70%,企業GDP能耗比較高。
在三大產業中,第二產業企業GDP的電力使用量是極大的,且往往與整體能耗抗壓強度展現出很強的正向關系,其經濟附加值變化對電力消費量影響非常大。經濟發展要實現高質量提高,務必持續優化產業布局,總體表現為第二產業特別是高污染產業鏈耗電量占有率降低,第三產業耗電量比例提高。
近10年,第三產業耗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例從12%提高到18%;第二產業耗電量的比例將從74%降到66%,且企業GDP能耗不斷下降,體現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以及向節能低碳產業轉型升級的效果。
但是,2019年迄今,企業GDP能耗減幅極其有限,這是否意味著在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放緩了啦?
對于此事,各位專家表達了不同看法。長春工程學院電氣工程系專家教授周景宏分析指出:“第二產業能耗難題,一方面是由于電能替代相關工作的深入推進,別的能源需求轉換成電磁能交易,從而導致企業經濟附加值能耗提升;另一方面,第二產業企業經濟附加值能耗的降低需要提高電磁能利用率,采取一系列節能方案,要求企業很多的資金投入。除非是有相關重要科技創新成果或是產業鏈很多往外遷移,期待第二產業的部門經濟附加值能耗在短期內有大幅度下降是不太現實的,未來一段時間內第二產業企業經濟附加值能耗很有可能依然會順著原來發展趨勢緩慢下降。”
在施訓鵬看起來,這應該是受新冠疫情影響。工業生產所受到影響較服務行業為輕,在出口拉動下提高加速,影響了產業轉型升級的態勢,這幾個月數據信息一定要謹慎講解。他指出:“要客觀看待這種情況。現階段所面臨的特殊任務是碳減排和碳排放交易。假如能源體系不斷低碳化,就算能耗不會改變,碳排放量還可以持續降低。”
新能源技術興起變成用電大戶
在細分化行業中,新能源的耗電量增長速度特別是在醒目。
一是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2019年至今,以新能源產業鏈為代表的新興加工制造業高速擴張,4年里光伏設備及電子器件制造業耗電量增長近9倍,風力原動設備制造業提高1.45倍。2023年3月~12月,光伏設備及電子器件制造業耗電量進一步持續增長,做到350.54億千瓦,遠高于去年同期(表1)。
能源變革必然趨勢,2020年在我國明確提出“雙碳戰略”總體目標,當年末又提出了到2030年在我國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站總裝機量超12億千瓦時總體目標。而且當時在我國的風電、太陽能發電攢機總產量僅是5.3億千瓦時。新能源裝備加工制造業的發展空間非常大。“近幾年來大中型光伏發電站和光伏發電都持續增長,中國光伏發電產品成本大幅度降低,推動光伏發電主要材料產銷量也大幅度提高,造成光伏發電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其耗電量增長速度較大。”周景宏說。
二是新能源車。2022年,新能源汽車全車加工制造業耗電量超過30.89億千瓦,是2019年的3.07倍。2023年3月~12月,耗電量進一步增加到36.38億千瓦。
在施訓鵬看起來,“交通出行行業屬于無法滲碳的行業之一。完成交通出行滲碳的一個重要方向是交通出行電氣自動化,包含發展趨勢電動汽車和氫能源汽車。新能源車耗電量顯著增長,意味著新能源汽車產業迅速發展。這不但體現了科技進步與市場接受程度提升,非常符合全世界節能減排和發展趨勢我國促進車輛產業結構升級、建設交通強國的發展戰略。”
除此之外,第三產業中信息技術產業一樣保持高速發展。2019年~2022年,網絡數據服務行業的耗電量增長速度翻番。長江證券電力工程及公共事業領域首席分析師張韋華覺得,每個產業耗電量與相匹配產業鏈新格局息息相關。網絡數據服務行業耗電量的高增速,呈現出的恰好是在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在不斷發力。
綠電占比近三成
發電行業是中國最重要的碳排放量源。在平均每年幾百億多噸的碳排放量總產量中,發電行業占據了40%之上,是極大的碳排放量單位,發展趨勢綠電從而減少發電行業碳排放量,是十分重要的。
在政策引導下,在我國綠電經營規模迅速壯大,太陽能發電站、風力發電、核電廠、水電等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逐步提升,能源供應水平不斷增強。中電聯資料顯示,可再生能源生產發電裝機容量在2023年首次超過火力發電裝機容量,占總裝機容量比例首次超過50%,煤化攢機占有率初次降到40%下列。全國各地可再生資源年之內發電能力近3萬億千瓦時,貼近全社會用電量的1/3。
張韋華強調,2023年清潔能源發電占對比的提高,或是在中國井水偏枯下達到的。伴隨著井水的恢復及其新能源技術快速增長,在未來在我國清潔能源發電量的比重將會持續提高,發電的清潔生產將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
即便如此,2023年火力發電發電能力約占發電能力比例達到七成,火力發電仍然是目前我國能源供應的主力軍開關電源(圖3)。
中信證劵公共事業首席分析師嚴家源說:“發電能力在于裝機量和利用小時,按利用小時排列,光∶風∶水∶火∶核大概在1∶2∶3∶4∶8,即光伏發電企業攢機的發電量大約為火力發電的1/4,因而新能源技術攢機的持續增長并不等于發電能力占對比的快速升級,其對于化石能源的替代仍是一個長周期的全過程。”
周景宏覺得,從長遠來看,電力系統運行方式都將發生變化。2023年,能源局在《新型電力系統白皮書》中指出,動物化石能源發電需要向基本保障及系統調節作用開關電源并舉轉型發展。這也是未來火力發電發展和轉型方向,與此同時,電力系統中也需要引進儲能設備,由“源—荷”平衡模式向“源—儲—荷”均衡模式轉變。未來新能源發電能力占有率將逐步提高,火電機組要負責基本保障調節,其發電能力占有率會逐步下降,而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攢機依然會迅速增加。
最近,地方兩會相繼謝幕,各地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里都提及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翠綠色低碳發展變成政府決策“重中之重”。在政策執行上,陸續融合自身特色開拓綠色發展理念新生態,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域使力綠色能源,打造出太陽能發電、風力、水可等清潔能源產業基地;一些高碳鋼經濟發展的地域明確提出穩步推進煤化更新改造,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一些資源優勢聚居區則著力培育新能源車等新興產業,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
在“雙碳戰略”發展前景下,能源體系轉變、節能技術創新、能源體制改革對國內經濟形勢形成了眾多危害,理應深化認識耗電量和社會經濟發展相互之間的關系。現階段,在我國耗電量全方位提高,企業GDP能耗不斷下降,綠電必要性迅速攀升,帶動新起產業快速發展,突顯產業轉型升級的韌性和活力。
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