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三江水總在翻涌著鄉愁,那熟悉的甜蜜便如潮水般涌來,味覺羅盤便精準指向岷江、青衣江與大渡河交匯處,趙鴨子的樂山甜皮鴨正裹著半城煙火。作為鐫刻進四川老字號名錄的非遺美食,這只從民國煙雨里游來的鴨子,早已掙脫了食物的藩籬,讓嘉州古城在味蕾上重生,成為一紙蓋著地理戳記的家書。
“嘉”之味 藏在趙鴨子的美食中
古嘉州的城垣早已隱入歷史褶皺,但“嘉”的味道始終復現著城市輪廓。趙鴨子第二代傳人楊婆婆攪動著百年鹵湯,各類材料在漩渦中旋出層層年輪,沉淀著樂山人集體記憶的陳鹵。晨霧中的碼頭號子、烏尤寺的晨鐘暮鼓、大佛腳下往來千年的舟楫,都在咕嘟作響的湯底化作了鄉愁。四川老字號的基因從未褪色,反而在時光窖藏中愈發清晰。
老饕客們說,拆解一只趙鴨子的過程,就是重讀半部《嘉定府志》。指尖撕開鴨肉時,能觸到薛濤浣箋的竹影;咀嚼鴨舌的脆骨,會嘗到海通法師鑿佛時迸濺的石屑;當麥芽糖的余韻漫過喉頭,便聽見蘇軾離鄉那日,櫓槳劃破青衣江的嘆息。食物在此刻成為活的城志,用味覺的經緯編織出城市的集體記憶。
甜咸交織 形成味覺版圖上的候鳥航線
在已過去近一個月的清明節,趙鴨子店前總會泛起細密的方言潮汐。歸鄉人拖著行李箱徑直走向玻璃櫥窗,和外地游客秩序井然的排著隊,買著自己歸家后最中意的那道美食,撕開包裝的沙沙聲里,童年順著糖絲爬回眼眶——那些被外婆藏在圍裙口袋里的零食,偷塞給孫兒的樂山名小吃,原來早已在基因里刻下返鄉的導航。
更有白發老者每日拄杖而來,買半只甜皮鴨。他們說這是給行動不便的老伴帶去“藥引”——年輕時在碼頭扛包,收工后總要用油紙包著一只鴨子回家。而現在,老人家只吃得下半只咯,食物在此刻化作穿越時空的諾亞方舟,載著記憶駛向生命的兩岸。
暮色漸濃時,晾曬架投下細長的影子,像無數伸向遠方的鐵軌。真空包裝的甜皮鴨正飛往全國各地乃至異國他鄉。某個加班的深夜,某次思鄉的凌晨,當甜蜜的糖衣在陌生城市的燈光下泛起微光,樂山城的萬家燈火便順著味覺神經重新點亮。
此刻,在樂山遙遠之外,我覺得自己也是一只小鴨子。走過三江水,穿過九峰云,帶著嘉州的陽光和祖輩的手藝,成為“你”舌尖上的活非遺。當工業文明碾碎太多古老契約,我仍固執地保留著與土地對話的密碼——每一絲肉紋都拓印著古城的掌紋,每粒糖晶都封存著某個清晨的露水。
因此,趙鴨子既有“家”的味道,也有“嘉”的身影。當下在你唇齒間流轉的,不是簡單的禽肉與佐料,而是一座城池用煙火寫就的家書,是候鳥終將歸巢的讖語,是任憑潮漲潮落永不褪色的——嘉州原鄉。
抽個空,再次回樂山再嘗一次趙鴨子的甜皮鴨吧。
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