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屬于唐代女子化妝步驟
2.古代女子是怎么化妝的?都用些什么?
3.古代女子都有哪些化妝術
4.古代化妝步驟是怎么樣的
5.夢回唐朝,雍容華貴的唐代妝容到底怎么化?邀你共賞盛唐之美
6.古代女子都是怎么化妝的 古代的化妝技術堪稱一流
7.唐代女子的化妝形式和化妝方法?
不屬于唐代女子化妝步驟
唐朝女子化妝分為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涂唇脂。無論是在今天,還是在唐朝,畫眉這一步驟都尤為重要,它決定著整個妝容的品質和整個人的氣質。在唐朝女子中,無人不會畫眉,甚至有人戲謔說,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更有甚者,直接將畫眉當做女子化妝的代稱。
唐朝女子雖崇尚畫眉,其實更熱衷于研究眉形。唐朝眉形多式多樣,其中較為常見的是“廣眉”、“長眉”、“蛾眉”、“遠山眉”、“鴛鴦眉”、“五眉”、"月眉”、“酒煙眉”、“拂煙眉”。
初唐時期,流行寬而闊的蛾眉;到了唐玄宗時期,則流行細長的眉毛,稱為“細眉”或“柳眉”。白居易在《上陽白發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而倒八字形的短眉,則是在中晚唐時期才出現。
其中貴族女子多愛濃密的廣眉和彎彎的蛾眉,一時之間,畫眉風氣盛行,唐明宗甚至下令讓畫工作“西蜀十眉圖”。
所謂十眉便是小山眉(又名遠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又名卻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云眉(又曰橫煙眉),倒暈眉。
唐朝女子畫眉,不拘泥于黛眉,還會畫翠眉,甚至還有人刮去眉毛,用紫紅色在眼上下兩側畫橫杠,以此來代替眉毛。
畫完眉毛后,再貼花鈿,花鈿也被稱為面花,大多時候貼于眉毛中間,有時還會貼于鬢角、臉龐或者貼在酒窩上。
關于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厚》引《雜五行書》記載: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
花鈿制作工藝簡單,原料豐富,多為金箔、紙、魚腮骨、鰣鱗、魚鱗、茶油花餅、珍珠、黑光紙、螺鈿殼、云母,甚至還有人連蜻蜓翅膀也拿來用做花鈿!
如宋人陶谷所著《潸異錄》上說:“后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可見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僅豐富,而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
除了制作原料外,其形狀也多彩多樣,有菱形、圓形、扇形,其中較為常見的是梅花樣。制作時,先剪出各型各式的花鈿形狀,然后用呵膠蘸著唾液或呵氣貼在臉上即可。花鈿制作簡單,所以縱使是尋常女子,也有能力去妝扮,故花鈿在唐朝時期極為流行。
材料的多樣性導致花鈿顏色也十分豐富,由花瓣制成的花鈿多為紅色,由翠色羽毛制成的多為綠色,由金箔片制成的為金色,由黑光紙制成的為黑色,由魚鰓骨制成的多為白色。
除花鈿外,唐朝女子還喜歡在額頭涂額黃,所謂額黃,便是在額頭涂黃粉。這一風俗起源于南北朝時期,當時佛教盛行,善男信女皆以**為尊,女子為模仿佛像的莊嚴安詳,便在頭上涂額黃。
唐朝時期的女子涂額黃時,一改南北朝“約黃”的涂法,她們所涂的額黃沒有濃淡的過度,整個額頭都被涂成**,這樣夸張的涂法,讓人平添了幾分耀眼。
化妝的最后一個步驟,便是點涂唇脂,唇脂顏色多為朱紅色、緋紅、櫻桃紅色但也有特殊的顏色如紫色黑色。
《清異錄》對唐朝晚期的唇色描寫道:“都下競尚妝唇,婦女以此分妍否。其點注之工,名色差繁。其略有胭脂暈品、石榴嬌、大紅春、小紅春、嫩吳香、半邊嬌、萬金紅、圣檀心、露珠兒、內家圓、天宮巧、恪兒殷、淡紅心、朱龍格、雙唐媚等。”
不僅是顏色,唐朝女子涂唇脂的形狀也有特色,其中最流行的便是蝴蝶唇妝。蝴蝶唇妝按形狀可歸為花瓣形,它的顏色分明,中間部位比兩邊更為鮮艷,上唇更突出唇形,勾勒出形狀讓唇部更加飽滿。下唇更注重形狀小巧精致,如同花瓣,整個唇部如同即將起舞的蝴蝶。
唐朝女子涂唇脂前往往先涂一層白粉,一可以遮蓋自己原本的唇色便于上色;二可以修飾自己的唇形。
唐朝女子妝容精致繁瑣,一般可分為白妝和紅妝,白妝便是只用鉛粉不加修飾,相比而言,紅妝更為日常。
酒妝是唐朝時較為流行的妝容,它在鉛粉的基礎上,于臉頰上涂脂粉,不清不妖,為良家女子最愛。
白居易描述唐朝妝容說:“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圓鬟無鬢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昔聞被發伊川中,辛有見之知有戎。元和妝梳君記取,髻堆面赭非華風。”
古代女子是怎么化妝的?都用些什么?
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涂唇脂諸多方法,淡妝者采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于面、頸、胸部,“纖白明媚”。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制成的膏狀顏料。由于帝王士大夫的偏愛,女子眉式花樣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畫工畫《十眉畫》,名目有鴛鴦眉、小山眉、倒暈眉等。闊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畫得較長,盛唐以后開始流行短式。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云母片、魚腮骨等材料剪制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于眉間。
面靨是于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粘貼。斜紅是于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擴展資料唐代服飾圖案的設計也趨向于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
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唐代服飾圖案,也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而改以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并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
唐代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參考資料:
古代女子都有哪些化妝術
第一步:敷鉛粉鉛粉是重金屬,雖然涂在臉上會增白,但長期使用會讓皮膚發青、發黃,妙齡少女最后變成黃臉婆。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丑”。
不過這也嚇不跑愛美的女性,她們在鉛粉中添加輔料調和使用: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第二步:抹胭脂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來語。因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種名為“紅藍”的花朵中提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將胭脂帶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飾面。張騫帶回胭脂之后,中原女子稍作改良,加入了牛骨髓制作成粘稠的紅色脂膏,裝于金玉陶瓷等材料的器皿中。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胭脂的制作工藝更趨成熟,既有便攜式紙片狀的“金花胭脂”,即將胭脂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還有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的“棉胭脂”,類似現在的腮紅液,工藝已非常現代。
第三步:畫黛眉
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后涂在眉毛上。也有一種是用青色的柳枝點著稀釋后的顏料畫眉。
第四步:點額黃
這是用絲綢、彩紙、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裝飾物粘貼在眉心或前額。形狀有圓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鳥、魚、蝴蝶、鴛鴦等,顏色主要是紅、綠、黃三色。
第五步:畫面靨
面靨妝始于宮廷,起初并不是為了裝飾,而是一種特殊的標記。當某個后妃來例假時,不能被帝王臨幸,又羞于啟齒,就在臉上點上兩個小紅點,女史見了不會列名安排侍寢。后來,面靨逐漸成為一種裝飾,流傳到了民間。
第六步:描斜紅
斜紅始于南北朝,是在眼角兩旁用胭脂各畫一條紅色的月牙形,涂抹的深淺、粗細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宮廷中頗受女性歡迎。
第七步:點口脂
唐人以蜂蠟代替前人的動物脂膏,又摻以朱砂、紫草,終于調試出紅色、粉紅、紅褐色等不同色號的口脂。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畫出唇形。
中新網-古代女子化妝道具奢華 西漢口紅2000年后仍鮮艷奪目
古代化妝步驟是怎么樣的
古代婦女沒有今日那么多琳瑯滿目的化妝品可供選擇,但是這并不會減弱她們的化妝熱情。
唐代詩人元稹在《恨妝成》里,大致將女子化妝概括為7個步驟: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化面靨、貼花鈿、描斜紅、點口脂。
敷鉛粉,相當于現在的打粉底。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選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還有鉛粉。一般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碾成粉末或做成固體的形狀,使用的時候就能涂成個大白臉。
雖然有毒,但女人為了“一白遮百丑”,甚至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來達到白里透紅的效果。
唐代女子喜歡用很厚的鉛粉從額頭一直敷到脖頸,使膚白如雪,以此為美,古稱鉛華,“洗盡鉛華”就這么來的。
不過鉛粉很干,沒有什么黏度,一陣風吹來就會掉一地粉。于是,人們將粉末加進杏膏里,改良成粉膏涂在臉上,不僅可以美白,據說還有遮瑕作用呢。
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口脂化妝的方式很多,中國習慣以嘴小為美,如唐朝詩人岑參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所說:“朱唇一點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飾、化妝的影響,出現了“啼妝”“淚妝”,顧名思義,就是把妝化得像哭泣一樣,當時號稱“時世妝”。
唐宋時還流行用檀色點唇,檀色就是淺絳色。北宋詞人秦觀在《南歌子》中寫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代還在流行著。
畫黛眉,古代女子化妝不畫眼妝,但很重視眉妝,他們認為眉是“七情之虹”,是一張臉最傳神的地方。在唐代,光眉形細數下來就有10多種,其中最流行的,是粗圓和細長兩種。
早期流行粗圓的“蛾眉”,又叫桂葉眉,像劉嘉玲扮演的武則天,就畫著一對立著的橢圓形短小眉毛,有點像表情包里“生氣”的樣子。
點面靨。畫完眉后,再用胭脂在酒窩處點上兩點“美人痣”,梨渦淺笑,尤其有種少女的嬌俏感。
這種妝叫做“面靨”,是唐朝最受歡迎的妝容之一。不同人畫有不同的效果,有的俏麗,“暗嬌妝靨笑,私語口脂香”,有的嫵媚,“月分蛾黛破,花合靨朱融”,真可謂一樣妝容百樣美麗。
貼花鈿在唐朝最為盛行。花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
看來,古時候的女子為了美也是不顧一切的
~
夢回唐朝,雍容華貴的唐代妝容到底怎么化?邀你共賞盛唐之美
桃花面、柳葉眉、櫻桃口?這些都是古代女子的妝容代表,每個朝代卻各有不同,此次為你還原古代美人,用濃濃的東方味,迎接新一年。那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古代女子化妝步驟吧。
古代化妝步驟是怎么樣的
[妝粉]
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據唐書記載,唐明皇每年賞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費,竟高達百萬兩!對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戲劇家李漁的見解頗為獨到,他認為當時婦女搽粉?大有趨炎附勢之態,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顯其黑?,鮮明地道出了化妝與審美的關系。
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叫?鉛華?,也有稱?鉛粉?的。 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皮膚保持光潔。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制作,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
手法:現在我們只要用粉底液就能輕松起到遮蓋瑕疵、均勻膚色的效果,但是粉底液之后使用粉餅或散粉起到定妝的效果,注意粉質要細膩,并且粉中不要含珠光顆粒,重在強調素雅的妝面和細膩的膚質。
[描眉]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于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畫眉。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畫越好看。《米莊臺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娥妝。?這種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鮮事。
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古人愛美之心的濃厚。
手法:中國古代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現在我們有眉筆、眉粉,但是想要畫出古代女子眉毛的精髓,要學會剔眉和遮蓋。用粉底蓋住原有的眉形以及多余的眉毛,再用眉筆勾畫。
[胭脂]
所謂的?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后即成鮮艷的紅色顏料。古代女子的妝面有兩種,一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胭脂都經過陰干處理,使用時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除了紅藍外,制作胭脂的原材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及蘇芳木等。
手法: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兩腮,所以雙頰多呈紅色,而額頭、鼻子以及下頜則露出白~粉的本色來,中國古代傳統畫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說,就是根據這種化妝方法而來,歷史書中的?桃花妝?一詞,即指這種妝式;還可以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層胭脂,然后用白~粉輕輕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稱也不同,濃艷者稱?酒暈妝?,稍淺一些稱?飛霞妝?。
[朱唇、花鈿]
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口脂化妝的方式很多,中國習慣以嘴小為美,即?櫻桃小口一點點?,唐宋時還流行用檀色點唇,檀色就是淺絳色。北宋詞人秦觀在《南歌子》中歌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代還在流行著。當然,無論是朱赤色還是檀色,都應根據個人的不同特點,不同條件來適當加以選擇使用。而貼花鈿成風也是在唐朝。花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僅豐富,而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
手法:用粉底遮蓋唇部原有的唇色,然后用啞光唇膏從唇珠上色,然后用唇刷或無名指指腹輕輕將顏色向外推開,形成暈染的狀態。
第一個大項目,去除臉部汗毛,保濕補水。這個現代婦女都知道,用面膜,鼻貼,甚至遮瑕膏,收斂水什么的。不過古人沒有這些東西,只能用一種笨方法,?絞臉?,這個場景也在一些古裝電視**中出現過,就是用一根線對折后在臉上滾來滾去,把臉上的汗毛都拔掉,這樣臉上就會看起來光滑很多,出嫁前的女孩往往會采用絞臉的方式來讓自己更漂亮一些。不過這個帶來的疼痛感,也是很強烈的。不過對于古代的貴族婦女們呢,選擇會更加多一些。比如把雞蛋清、滑石粉、益母草、杏仁、蜂蜜這些東西攪合在一起,然后涂抹到臉上,起到美容的效果,說白了就是今天的自制面膜,不過風險性也是有的。因為天然材料分子體積大,很難通過皮膚表面細胞的縫隙,又或者會因為自身腐敗變質,反而導致皮膚感染。
第二個大項目,就是古往今來婦女最執著的美白。據說春秋戰國時候,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很漂亮,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她。有個叫蕭史的小伙子為了討好弄玉,就自制了當時獨具一格的美白產品?飛云丹?。產品做好后送給弄玉,弄玉使用了感覺效果特別好,自己更加白嫩了。但是沒過多久,弄玉美女就不幸去世了。這是為什么呢?根據史學家推測,蕭史懂得一點化學知識,知道水銀可以美白,所以就弄了一些水銀來做實驗,最后做成了?飛云丹?,美白效果很好,但是也讓弄玉汞中毒死掉了。當然啦,現在依然有很多不法的化妝品用汞或者鉛來起到美白的效果,比如前幾年網絡上賣的特別火的?童顏神器?。很多女孩用了這種產品,開始效果很好,皮膚變得白白嫩嫩的。過不了多久,身體就會發生這樣那樣的不舒服,到醫院里做檢查可能就已經鉛中毒或者汞中毒。
第三個美容大項目,就是嘴唇,唇部的護理和化妝。古人用的東西,叫口脂,類似于今天的唇膏或者口紅。特別是北方的秋冬季節,天氣是非常干燥的。古代人雖然沒有現在的唇膏,但是也有自己的護理方式。根據北朝的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的記載,古代人為了防止嘴裂口子,就往嘴上涂口脂。這個口脂是怎么來的呢?古人把牛骨髓放到鍋里煎,等牛骨髓化開之后,把用浸過丁香藿香的酒倒到鍋里再繼續煎,然后加入一種叫青蒿的草改變顏色。煎好之后再用棉布之類的東西過濾一下,最后得到的油脂放入瓷碗里冷凝,完全凝固后的東西就是口脂。口脂可以說是純天然的護膚品,不僅能夠防凍防裂,還能夠有效的淡化唇紋,讓很多女性從中獲益。
后來到了唐代,人們發現蠟質的口脂顏色更好看,于是就改用蠟熬制口脂,并且在里面加上一種紫草,熬出來的口脂就成了紅色。
第四,彩妝。古人最常用的東西叫花鈿,也相當于現在的臉部彩妝造型。這種妝飾在各朝各代都有,唐朝的美女們最喜歡。一般是除了畫眼睛眉毛以外,再往臉上貼花兒,各種各樣的都有。有些貼完花兒了之后,臉上其他部位還要有裝飾。比如用金子、魚鰓骨、羽毛、黑光紙這些顏色比較濃重的裝飾品來點綴,花鈿背后有骨膠,輕輕一哈氣,再往臉蛋上一貼,就不會掉。
古代女子的?眉筆?
據說畫眉之風起于戰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后涂在眉毛上(好怪異的化妝哦,還是做現代人好)。古代女子畫眉所用的材料,隨著時代的餓發展而變化。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使之成為粉末,然后加水調和。磨石黛的石硯在漢墓里多有發現,說明這種化妝品在漢代就已經在使用了。? 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銅黛是一種銅銹狀的化學物質。青雀頭黛是一種深灰色的畫眉材料,在南北朝時由西域傳入。螺子黛則是隋唐時代婦女的畫眉材料,出產于波斯國,它是一種經過加工制造,已經成為各種規定形狀的黛塊。使用時只用蘸水即可,無需研磨,因為它的模樣及制作過程和書畫用的墨錠相似,所以也被稱為?石墨?,或稱?畫眉墨?。? 到了宋代,畫眉墨的使用更加廣泛,婦女們已經很少再使用石黛。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叫?鉛華?,也有稱?鉛粉?的。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皮膚保持光潔。關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齊民要素》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曬,曬干后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面。由于這種制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制作米粉,仍然采用這種方法。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制作,類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和米粉相比,鉛粉的制作過程復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自漢代以后,鉛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于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妝粉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宮中以細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還有以產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稱官粉);荊州的?范陽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顏色也由原來的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并摻入了各種名貴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妝粉實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缽內,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被制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著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胭脂是古代婦女常用的化妝品,歷代典籍中有關胭脂的寫法有很多,如?焉支?、?煙支?、?鮮支?、?燕支?、?燕脂?、?閼氏?等等。?
它是一種紅色的顏料,有種說法認為古代胭脂的真正產地是匈奴境內的焉支山,而?閼氏?這個名稱,是對匈奴人對宮廷婦女的一種稱呼,原指貴族正妻,因為這些貴族婦女常用?閼氏?妝飾臉面,所以?閼氏?成了她們的代稱呼。據說胭脂傳入中原和張騫出使西域有關。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后即成鮮艷的紅色顏料。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胭脂都可經過陰干處理,使用時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到了大約南北朝時期,人們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又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義。《紅樓夢》44回中有一段關于胭脂的描寫,說得非常形象。這種胭脂?也不是一張,卻是一個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著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樣。寶玉笑道:?鋪子里賣的不干凈,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凈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細簪子上挑上一點兒,抹在唇上,足夠了;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里,就足夠拍臉的了。?平兒依言妝飾,果然鮮艷異常,且又甜香滿頰。?除了紅藍外,制作胭脂的原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以及蘇芳木等。重絳是一種絳紅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較濃重,不及紅藍鮮艷透明。在漢魏時常常被用來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種紅色顏料,在隋唐時常用來煉染女裙,時稱?石榴紅裙?,但也可用來制成胭脂。與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種野生植物,經過提煉加工,則可為化妝材料。蘇方木也名?蘇木?,它的顏色雖比較黯淡,但作為染料餓歷史卻很長,早在魏晉時期就是一種主要的紅色染料。由于胭脂的推廣流行,漢代以后,婦女作紅妝者與日俱增,且經久不衰。從大量的文獻記載以及形象資料來看,古代婦女化妝,往往是脂粉并用,單以胭脂妝面的比較少見,具體做法可分為三種:
1、在化妝之前先將胭脂與鉛粉調和,使之變成檀紅?即粉紅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頰,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經被調和成一種顏色,所以色彩比較統一,整個面部的敷色比較均勻,能給人以莊重、文靜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婦女;?
2、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兩腮,所以雙頰多呈紅色,而額頭、鼻子以及下頜則露出白粉的本色來,中國古代傳統畫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說,就是根據這種化妝方法而來(實物可見唐寅的繪畫,里面大多數女性都是這樣化妝的),從圖象來看,這種妝式常用以青年,歷史書中的?桃花妝?一詞,即指這種妝式;?
3、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層胭脂,然后用白粉輕輕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稱也不同,濃艷者稱?酒暈妝?,稍淺一些稱?飛霞妝?。香料龍涎香?峭巖高聳,波濤層疊的奇絕遼闊的海域景觀,點明龍涎香產地及特征,?鮫人從驪龍洞窟采集鉛水一樣的銀色龍涎,將龍涎香和薔薇花露研為粉塵,化作心字篆香。龍涎香制成各種精巧形狀,?本品為不透明蠟樣團塊,大小不等,外表為灰黑色,粗糙,覆有顆粒狀物。質輕而脆。斷面外表層為黑灰色,內層為黑、灰白與灰**相間。嚼之如蠟,有粘牙感。氣微腥。以灰黑色、質輕、燃之有香氣者為佳。蒸餾法制香水廣南真法?,?確實是采用了以蒸餾法制香水的基本工藝。實際上,這里是自制了一個簡易的蒸餾器:把各種鮮花裝在甑中,將甑放置在蒸鍋上,上面用一只盆倒扣過來,把甑蓋嚴,就使得甑筒內形成了一個封閉性的空間;甑底是布滿孔眼的,大火猛蒸之下,鍋中熱水產生的蒸汽會通過甑底的孔眼上升到甑筒中;此時,倒扣在甑上的盆,就起到了蒸餾器設備中的冷卻器之穹隆頂的作用,從甑下沖上來的蒸汽,會帶著百花遇熱分解出來的香精,一直升到倒覆的盆底上,并在盆底面上凝結成水,然后,再沿著倒扣盆的穹面四下滴流;懸掛在盆周圍的一圈竹筒,則相當于蒸餾器中的引流管、貯存器,把沿盆底流下的帶香凝露承接住,收集起來中國古代化妝品的代表:胭脂、鴨蛋粉、頭油、香囊。此四件物品是中國古代化妝品的代表,歷史悠久,《唐書》中記載:臘日獻口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
古代女子都是怎么化妝的 古代的化妝技術堪稱一流
唐代有段時期是極為繁榮昌盛的,尤其是在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的時候。不僅接受萬邦朝拜,八方來賀。甚至當時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因此成為了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 既為各國學習中國文化提供了便利,又促進了國內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而盛唐時期的繁榮不僅可以從經濟文化方面來體現,還可以從唐代女子的妝發來展現。盛唐時期的女子妝容發飾多種多樣,無論是發型還是所帶的裝飾發釵,都極盡奢華、美艷!
現代女子化妝步驟極其繁復 ,甚至有些化妝技術高的人可以達到“換臉”的效果。而唐代時期女子化妝的步驟同樣十分復雜,一點也不會比現在的化妝簡單。而唐代女子化妝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六個步驟。
傅白
唐代女子化妝首先第一步就是傅白,而傅白就是指在臉上涂白色的粉。這種白色的粉是鉛粉,淺色幾乎接近純白,因此與原本的膚色相差巨大!而唐代“傅白”是因為當時的人們同樣是以白為美, 這一點與現代的審美觀念是相同的。
但是與現代不同的是,唐代傅白不僅僅是在臉部,而是會將所有沒有被衣服遮擋的部分都傅白!這種“傅白”的化妝手法其實是源自于漢代, 在漢恒帝時期就有一款叫做“啼妝”的妝容,“啼妝”就將鉛粉薄薄的涂在眼瞼的下方。
這樣就營造出一種淚痕的感覺,因此就被稱作為“啼妝”!而“啼妝”發展到了唐代時期,就發生了一些變化,不僅涂抹的范圍擴大了,而且涂抹的厚重感也增加了!
而非常著名的《沾花仕女圖》 就將唐代的傅白過程忠實的反映了出來,畫中的女子不僅臉部非常的白皙,甚至頸部和露出來的雙手都非常的白皙。這就是為了讓女子顯得白嫩, 所以才會選擇“傅白”的方式!
紅粉
紅粉可以算是唐代時期的“彩妝”,而紅粉就是指女子在自己的臉上涂上紅色的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不讓臉部因為慘白而顯得那么沒有氣色。如果不涂紅粉只傅白,這樣的妝容叫做白妝。 但是如果涂抹了紅粉,這個妝容就叫做紅妝!
而紅粉的涂抹范圍要比“傅白”小一些,只會涂抹在臉頰的部位。李白就曾在詩句中描寫過這種紅粉妝!
這種紅粉妝有一定的缺陷,因為紅粉的貼服性不是很好。 因此如果臉部被水打濕就會將紅粉沖刷掉!當紅粉被沖刷掉的時候就形成了一條紅色的痕跡,很多人將這種痕跡稱作為“淚痕”。
當女子卸妝的時候,整個臉盆里面的水都會變成紅色。就像王建所寫的那樣“金盆水里潑紅泥” ,指的就是女子卸掉紅妝之后的情景!
現代女子的“微醺妝”其實就是仿照唐代時期的“紅粉妝”, 只不過現在的微醺妝紅色涂抹的范圍要比唐代時期的紅粉妝小一些!
畫眉
唐代女子對自己的眉形是比較在乎的,因此唐代時期女子的眉形多種多樣。其中有些眉形直到現在也是非常常用的款式,比如柳葉眉。柳葉眉名如其形, 整個眉形是兩頭尖尖的,像一片柳葉!
而現在比較少見的眉形則是蛾眉,蛾眉是兩頭眉尾向上翹起, 因此給人很強勢的感覺。 而曾經在《甄嬛傳》中出現過的遠山眉,在唐朝時期也非常的流行。遠山眉的造型看上去就像是遠處的山一樣, 山巒重疊的感覺。
可以看出這種眉形與之前的蛾眉有很大的不同,這種眉形更能凸顯女子的韻味!
花鈿
花鈿是唐代特有的一種化妝方式,許多人可能在《長安十二時辰》里看過這種妝容。但是唐代的花鈿妝與影視劇里的裝扮有些不同, 唐代的花鈿妝是貼在額頭上的,而不是畫在額頭上。
并且花鈿在唐朝的時候還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在表明楊貴妃香消玉殞的時候就是用就是用花鈿來表示的。
這里表面上是描寫花鈿掉落,但其實是在暗示楊貴妃生命的喪失!這樣的象征既非常的唯美,同時也包含悲情!
而花鈿除了在詩句中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之外,它在唐代女子妝容中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裝飾品!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一幕就可以看到很多的女子都畫有花鈿,但是款式不一!
因為花鈿是貼在額頭上的,因此常常不注意就會掉落。 所以在唐代的大型聚會之后,就可以在地上看見許多掉落的花鈿。劉禹錫在《踏歌行》中就曾描寫過滿地的花鈿!
就是指在聚會之后,童子在地上撿到了很多掉落的花鈿!花鈿的種類之多,唐代女子為了追求獨特美,在貼花鈿的時候就會盡量不與他人重復!
面靨
面靨也是唐代一種比較特殊的化妝方式,在酒窩的位置點上兩個小黑點! 這樣的做法是為了突出女子的酒窩,這是唐代審美觀念的一種表現。
唐代時期喜歡有酒窩的女子,因此很多女子都會在酒窩的位置點上面靨來凸顯自己的酒窩。而沒有酒窩的女子就借助面靨來營造出有酒窩的假象!
而在唐代的詩歌中將面靨稱作為星靨,就如杜審言的《奉和七夕侍宴兩儀殿應制》中就是將面靨稱作星靨的“斂淚開星靨,微步動云衣”。 這里主要描寫的就是女子微笑時的表情,兩個酒窩就像天上的星星!
而唐代的面靨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那就是“斜紅”。 這種妝容幾乎只存在于唐朝,因為這是依賴當時唐代獨特的審美而出現的。
而斜紅就是就是在臉上用紅色的豎著劃一道 ,對于現在的審美來說這樣是破壞了整體妝容的完整性,但是當時唐朝的人都覺得這樣的妝容的精致、漂亮!
唇妝
唐代的唇妝也是比較有特色的,它的畫法也跟現在的化妝的方式不太一樣。在唐朝的時候女子畫唇妝不會將整個唇部都涂抹上口紅,而是只涂唇珠的位置。
這樣的畫法就是為了像自己的嘴唇看起來更小一些,我們現在所說的“櫻桃小嘴”就是盛唐時期的審美傾向。唐代時期的人不喜歡現在流行的厚嘴唇,而是喜歡小小的嘴。
唐代女子的妝容開始變得繁復是在初唐時期開始的,隨著唐代經濟的不斷發展,唐代女子的妝容也開始變得越來越繁復多樣。女子妝容開始包含面白、腮紅、“櫻桃小嘴”、造型不一的花鈿、獨具審美的面靨、斜紅等。
當唐代進入盛唐時期的時候,女子追求美的想法開始變得越來越強烈。 因為整體的 社會 環境比較的開放、繁榮,因此女子的妝容也以大氣、艷麗為主!不僅 時尚 ,而且非常的華美!
每個朝代的女子妝容都不僅僅是表現了女子的審美觀念, 同時也反映了 社會 的流行文化。 因此從女子的妝容便可以看出一個朝代的繁榮程度,從唐代女子的妝容更加可以直觀的感受到唐朝 社會 的發展與衰退!
#唐代服飾##妝容穿搭##唐代#
文|墨軒 歷史
唐代女子的化妝形式和化妝方法?
隨著文化經濟的發展,唐代鼎盛時期婦女的化妝習俗變得愈加豐富多彩,在那時便已經出現了假發,楊貴妃也曾用假發做頭飾,當然最令人稱贊的是,唐代的婦女發明了可以擦在臉上的化妝品,可以使自己的肌膚潔白如玉,光彩動人。據統計,其中的配料可達54種之多,那下面來看一下唐代婦女高超的化妝術吧~
其化妝步驟著實細致,恐怕現在的美妝達人也自愧不如,分為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涂唇脂,共七個步驟。
敷鉛粉類似于今天涂粉底液,BB霜,就是使面部看起來光潔無暇,為其他步驟做鋪墊。鉛粉一般是用白鉛制作而成,加工成糊狀的面脂,將其中的水分吸干,最終形成粉末或者固體狀,方便使用。但是若長期使用鉛粉,必然會對身體產生危害,古人為了美真是拼了~
抹胭脂很好理解,即在化妝時點在面頰兩側,相當于今天的涂腮紅,正所謂“人人面桃花相映紅”,這立體效果馬上就顯而易見。其實胭脂分為兩種:面脂,口脂,上文所提到的便是抹面脂。胭脂來源于純天然的草本植物,將一種名為“紅藍”的花朵摘下后在缽中錘搗,最后形成鮮艷的紅色染料。
畫黛眉,在古代,眉毛以青黑色為美,所以黛眉女子也就更能討人歡心啦,李白有詩云:“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當時,身份越尊貴的人,眉毛就會畫的越高,其實在那時最具有代表性的眉毛是“八字眉”,畫在額頭上的則被稱為“天上眉”,在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狀如同桂葉或者蛾翅,其中,古人常說的“蛾眉”與此不無關系。當然也流行過“細眉”,不管則怎樣說,比較有名的眉毛就有10種: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
斜紅是指在臉頰兩邊、鬢眉之間,用胭脂或紅色顏料,精心勾勒兩道彎曲的痕跡,類似月牙狀,模仿即將消散的朝霞。因此也叫做“曉霞妝”曾有詩句這樣描寫“夏衫短袖交斜紅,艷歌笑斗新芙蓉”,如此之態,真是明艷不可方物啊!當然,早在三國時期便有關于此的傳說,真假已不可考證。
花鈿是起源于南朝的一種婦女佩戴的花飾,流行于唐代,一般是紅、綠,黃三種顏色,金、銀制作而成。圖案多種多樣,有梅花狀、扇面狀、小鳥狀等等,還有很多對稱的抽象的圖案,盡顯女子的雍容華貴。在名畫《簪花仕女圖》中就描繪了貼花鈿的女子。
面靨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酒窩,點面靨就是在面頰酒窩處添加的一種妝飾,曾經只是一種標識,在后宮宮妃一旦來例假、不能侍寢又羞于啟齒,便以此示人,一般來說,用胭脂點染即可,如黃豆般大小,后來形狀有所變化。
涂唇脂就不多說了,“櫻桃小嘴”最為推崇,不過隨著時代變遷,這種唇形早已不在現代日常生活中出現,一般在影視劇和舞臺劇中出現較多。
“回眸一笑百媚生”,盛世大唐美人如云,華貴麗質,伴著莫測的歷史風云已經塵封在浩渺煙土中,逝者如斯,絕代的芳華只可緩緩追尋。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隋唐歷史的教師侯振兵告訴記者,唐代女子盛行畫眉。初唐時期,流行寬而闊的蛾眉;到了唐玄宗時期,則流行細長的眉毛,稱為“細眉”或“柳眉”,白居易在《上陽白發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而倒八字形的短眉是在中晚唐時期才出現。
據史料記載,在唐玄宗時期,女子的眉毛可謂“多姿多彩”,如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等。
由此可見,范冰冰版武則天的眉毛并沒有凸顯初唐時期寬而闊的特點,而劉嘉玲版武則天的倒八字短眉則有些“穿越”了。
唐代女子化妝“七步走”
侯振兵介紹,唐代女子化妝有以下七個步驟:敷鉛粉、抹胭脂、涂額黃、畫眉、點口脂、畫面靨、貼花鈿。“范冰冰飾演的武媚娘額頭上的花飾和兩頰上的紅點,就是花鈿和面靨。”
面靨,也稱“妝靨”,是施于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通常用胭脂點染。侯振兵告訴記者,最初的面靨,形狀像黃豆般的兩顆圓點,如同臉上長的痣。盛唐以后,面靨的式樣更加豐富:有的形如錢幣,有的狀如杏桃。
花鈿的顏色包括紅、綠、黃,其中紅色最多。侯振兵說,剪花鈿的材料有金箔、魚鱗片、魚鰓骨、云母片等。形狀包括梅花狀、菱形、月牙形等,剪成后的花鈿用魚鰾膠等粘貼。
重慶國際注冊彩妝師左書僑表示,范冰冰版武則天的面妝借鑒了部分歷史資料,但與現代人的審美更貼近。“比如唇色,唐代女子的唇脂以紅色為主,不會出現劇中的橘色。而且那時流行櫻桃小口,口脂只點唇中間。”
發髻越高身份越尊貴
除了面飾,頭飾也是唐代女子妝容的重要部分。侯振兵告訴記者,唐代女子的發式分為髻、鬟、鬢三種。
其中,髻一般用于成年和已婚女子。初唐時,發髻一般都纏得比較緊,立在頭頂上。唐玄宗以后,發髻的高度成了婦女身份的象征。發髻盤得越高,表示地位越尊貴。詩人元微之在《李娃行》曾提及“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鬟,一般是未出嫁的女子梳的發型。左書僑說:“《武媚娘傳奇》中,媚娘初進宮時梳的就是鬟。”侯振兵介紹,鬟分為雙鬟、三鬟、掃鬧鬟等。
“鬢,有點像男子的鬢角。唐代女子的鬢,最初是直的,中晚唐后就有彎、圓等形狀。”侯振兵說。
此外,在唐代,梳子、釵、簪等都作為頭飾,插在發間裝飾發型。“而在重大節慶,宮廷女子還會在發間插上石竹花、梔子花等鮮花,這在周舫的《簪花仕女圖》中也能看到。”
舉報郵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