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以嶺院士在闡述絡病理論時,總是把大江大河比作經,把江河分出的枝杈比喻為絡,絡還分大絡和小絡,中醫學術上的叫法稱最小的絡為孫絡,孫絡有多細小?堪比密密麻麻的蜘蛛網,或者縱橫交錯的互聯網。清代名醫葉天士總結為“久病入絡、久痛入絡”,也就是病程太長,微循環就不暢通了,某些部位疼痛時間久了,大多是絡脈瘀阻所致,民間都知道“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道理。心腦腎、糖尿病、前列腺、腫瘤等疑難疾病都可與絡病相關聯,因此,其研究價值可想而知。文獻記載,絡病的認知始于漢代,明晰于清代。可為什么古人研究那么久卻沒了下文、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吳以嶺院士用傳承加創新的方法,搭建起來的絡病理論體系框架,對當代醫學研究疑難疾病的診治有哪些現實意義?對中外醫學界的微循環領域研究尋求突破又會帶來哪些借鑒和啟示呢?
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